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27万亿公募加速变革破茧才能成蝶

时间:01-02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11

27万亿公募加速变革破茧才能成蝶

编者按:又见一年岁序轮转,回望2023年,25周岁的公募基金业正在经历一场破茧成蝶、重塑生态的蜕变。变革,是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关键词。这一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管理费、托管费、交易佣金等多项费用均得到了合理压降,彰显了行业自我革命的决心;与此同时,迷你基金加速出清,基金清盘趋于常态化,一场“万基时代”的供给侧改革正在悄然进行。破局,是公募基金行业对未来的殷切期望。这一年,基金经理说“赚钱难”,曾经的核心资产和热门赛道股相继偃旗息鼓,主动权益基金普遍业绩失速,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由于赚钱效应不佳,基金发行市场遇冷,新发基金份额创下近5年新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呼唤基金行业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等方面肩负起更大的使命担当。值此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让我们谨以“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将这一年打包封存,也希望基金行业蝶变重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证券时报记者裴利瑞陈书玉实习生张天藉1、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费率改革是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头等大事。2023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拟在两年内按照“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的实施路径,分阶段采取15项举措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行业综合费率水平。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已经进行到第二阶段,为基金行业的固本开新、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支撑。在第一阶段,监管政策主要对管理费用进行了压降,让利基民。其中,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存量产品管理费率下调在2023年底前完成。在第二阶段,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佣金费率也获得合理调降。此外,政策还强化了对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分配行为的监管,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券商承诺基金证券交易量及佣金,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除第一轮降费及第二轮降佣之外,第三阶段还将对公募基金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据证监会测算,按2023年6月底规模计算,降费后公募基金行业每年为投资者节约费用支出合计约140亿元。2、公募基金规模首超银行理财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规模首超银行理财,迎来行业的历史性时刻。一直以来,银行理财牢牢占据中国居民财富管理市场第一的份额。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发达的银行体系,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百姓的理财思路相对稳健、保守。但自资管新规生效以来,理财产品的监管不断加码,叠加2022年末理财产品集体破净的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出现收缩。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的规模获得稳定增长。一方面,由于理财市场上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减少,理财机构开始加强主动委外型资产管理,公募基金配置比例稳步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资管新规的实施,中国居民长期依靠投资房地产、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方式逐渐转变,通过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实现财富保值增值,逐渐成为居民的重要选择。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而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27.69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规模,资管行业规模的头把交椅暂时易主。3、基金发行遭遇冰点时刻在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公募基金在2023年也经历了许多结构性变化。特别是由于市场持续震荡,赚钱效应偏弱,基金新发市场遭遇冰点时刻。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公募基金在2023年的新发基金数量为1250只,发行总份额为11359.42亿份,相比2022年减少了约23%,创下自2019年以来的新低;平均发行份额9.09亿份,亦创历史新低。从产品结构来看,新发基金呈现出显著的“债强股弱”特征。按照发行份额占比计算,在2023年以来新发行的基金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占比仅为25.94%,债券型基金占比则高达70.84%。近两年权益类基金发行普遍遇冷,与震荡行情下权益基金赚钱效应不佳有着极大关系。由于市场震荡,板块热点轮换加速,基金整体赚钱效应较差,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尤其是对于含权类基金产品尤为谨慎,接受度也相对较低,相对低风险的债基更受市场青睐。从发行机构来看,公募行业分化趋势也日益凸显。头部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易方达、广发、华夏等管理规模居前的20大基金公司合计发行578只产品,占比达49%;这些基金公司总发行总份额4818.58亿份,占比47%。同时,也有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发行极少或并未发行任何基金产品。在基金发行遇冷的背景下,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开始重视存量基金的持续营销,“重首发轻持营”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4、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失速2023年也是被众多基金经理称为“赚钱难”的一年。市场整体震荡、板块轮动加速,微盘股取代基金重仓股异军突起,使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都整体业绩欠佳。Wind显示,截至12月26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今年以来下跌了16.40%,这已是该指数连续三年收益为负。特别是今年,曾经的热门赛道新能源偃旗息鼓,使得重仓新能源的基金业绩遭遇“滑铁卢”,众多产品的年内跌幅都超过了40%。在主动权益基金普遍业绩失速的同时,一向“小众”的北交所基金成为今年大赢家。截至12月26日,华夏北交所创新精选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以50.29%的年内收益率排名第一。这只由顾鑫峰管理的4亿元规模的产品,在临近“冲刺时刻”力压东方区域发展和东吴移动互联A等成为“预备冠军基”。紧随其后,东方区域发展以44.78%的年内收益率排名第二。公开数据显示,该基金上半年凭借重仓AI板块取得了可观的业绩,且基金经理在AI(人工智能)板块高位及时调仓,保住了来之不易的“战果”,由此在长达数月的时间内占据业绩排名榜首。二季度末,该基金就开始转向配置阴跌许久的白酒板块,因此下半年净值表现较为稳定。5、ETF份额突破2万亿在基金发行低迷、赚钱效应不佳之际,ETF扛起了大旗,成为2023年的当红“炸子鸡”。2023年以来,虽然股市低迷、权益类基金发行遇冷,但投资者“越跌越买”和基金公司发力布局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了ETF市场爆发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全市场ETF数量增加到889只,总份额一举突破2万亿份,创下历史新记录。2023年可谓ETF“大年”,全市场有15只ETF的年内份额增长均超过100亿份,包括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华宝中证医疗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等多只头部产品。近两年井喷式爆发的行业主题ETF和宽基指数ETF,俨然是ETF市场的主流。新发基金市场也被ETF抢尽风头。科创100、中证2000以及深证50等宽基指数ETF的擂台赛,吸引了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同台竞技,在发行冰点期依旧销售火爆,华夏上证科创板100ETF首募规模达到38.95亿元,博时上证科创板100ETF、易方达深证50ETF、富国深证50ETF等首募规模均超过20亿元。整体来看,全市场ETF的基金份额较2023年年初增长了约40%。需要指出的是,ETF呈现出的“风向标”特征,并不在于份额持续增加本身,更多是份额在行情低迷之下的逆势增长,呈现出资金“越跌越买”的特征。6、基金公司掀起自购潮在市场大幅波动的同时,多家基金公司纷纷自购,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资本市场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肯定。8月21日前后,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中欧基金、睿远基金等20多家机构在两天内陆续宣布自购,合计自购金额超过10亿元。10月29日起,基金公司又掀起了新一轮“自购潮”。当日,易方达基金宣布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自购。随后,华夏基金、广发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等各大公募相继宣布自购,自购的金额从几千万元到2亿元不等。此轮自购潮,基金公司合计自购金额约为20亿元。除了这两轮比较集中的“自购潮”外,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在其他时间也出手自购。比如,交银施罗德基金曾2亿元自购浮动费率产品交银瑞元三年定期开放混合,长城基金今年多次自购旗下长城国企优选发起式混合、长城裕利发起式债券等产品。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场有143家基金公司都对旗下产品进行了自购,净申购总金额1119.63亿元,去掉其中1054.97亿元的货币基金后,权益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自购规模为64.66亿元。其中,景顺长城基金、中欧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的年度自购金额均超过10亿元。7、量化基金出圈相比私募量化,公募量化因为投资受限较多而一直面临“长不大”的难题,但在2023年,小微盘风格的高歌猛进和市场热点的快速轮动,让公募量化基金出了圈。例如,截至12月25日,今年的热门量化基金国金量化精选、国金量化多因子年内收益率分别为10.16%、10.37%。在业绩带动下,基金经理马芳的管理规模在今年大幅增长,从年初的33.97亿元增长至三季度末的299.58亿元,增长了近8倍。此外,雷俊管理的长城量化小盘、孙蒙管理的安泰对冲策略、何翔管理的渤海汇金量化成长分别在今年获得了10.91%、10.87%、10.43%的收益,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也水涨船高。其中,孙蒙的管理规模已经在今年三季度末达到了169.44亿元,相比年初的62.99亿元增长了169%。与此同时,多只“人肉量化”基金也持续走红,这些基金以换手率较高、持仓极度分散、偏爱小市值公司为特征,在今年收益表现居前,迎来各路资金追捧。例如,“网红神基”金元顺安元启在近期再创净值新高,年内收益率超23%。不过,该基金自2021年年末便开启了频繁和密集的限额调整,最终于2022年8月22日暂停申购,至今再未打开,被称为“橱窗基金”。类似策略的还有周博洋管理的金元顺安优质精选、江峰管理的信诚多策略、苏秉毅管理的大成景恒,这些基金也在今年表现突出,年内收益率分别达到了16.98%、25.25%、15.42%。8、迷你基金加速出清在“万基时代”,公募基金行业也面临着一场全面的供给侧改革——迷你基金加速出清,基金清盘趋于常态化。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2023年清盘基金的数量达到了256只,创下近5年历史新高水平,仅次于2018年,基金清盘已经从个别案例成为普遍性行业现象。除总量维持高位外,清盘基金还呈现出三大结构性特征:一是清盘的股票型基金创下历史新高。截至12月27日,2023年以来共有61只股票基金清盘,高于2022年的58只和2020年的40只。二是FOF(基金中的基金)清盘数量突破两位数,达到了12只。具体看,FOF产品清盘最早出现在2022年,但当年只有4只产品清盘,2023年清盘数量增至2022年的3倍,且12只清盘的FOF中,有7只为养老FOF产品。三是ETF清盘数量迅速增加。Wind数据显示,即便是2018年也只有13只ETF清盘,但在2021年至2023年清盘数量急速走高,分别达到了25只、34只、32只。晨星在一篇研报中指出,基金存活期有着“5年魔咒”的说法。统计历史上所有清盘基金的存活期可以发现,大多数基金在它们的生命早期就关闭,在这些样本中约有85%的基金甚至没有活到它们的第5个年头,以2023年前11月清盘基金为例,有181只基金成立不满一年就“夭折”。晨星认为,部分原因是市场整体相对低迷,导致基金产品面临赎回和净值下跌的双重压力,最终不少产品因此清盘。9、公募REITs规模破千亿2023年以来,公募REITs加速上新,扩容扩募有序进行,产品总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大关。Wind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场有8只公募REITs上市,获得了各路投资者的热情认购。近日,国泰君安城投宽庭保租房REIT“一日售罄”,延续了公募REITs的火爆发行,基金管理人宣布提前结募,并将按照“全程比例配售”的原则予以确认。截至12月27日,目前沪深两市已发行的公募REITs达到29只,募集资金954.52亿元,项目涵盖收费公路、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仓储物流、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新能源等多种资产类型,加上首批扩募公募REITs净认购金额50.64亿元,全市场公募REITs总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但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公募REITs的整体行情并没有延续此前的火热,中证REITs指数年内已经下跌超过了30%。12月6日,财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起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拟将公募REITs正式纳入社保基金投资范围。这一举措被认为有助于提振公募REITs市场信心、稳定投资者预期,并为市场引入长期资金活水。10、外商独资公募加速展业2023年以来,多家外商独资公募获批,已获批机构也加快了在华展业的进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正朝纵深迈进。8月24日,安联基金拿到中国公募牌照,成为第9家在中国获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今年年初,施罗德基金和联博基金也获批。自2020年4月1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政策落地以来,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2020年,贝莱德率先斩获首张国内外资公募牌照;2021年,富达基金和路博迈基金先后获批,并在2022年拿到了证监会颁发的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宏利基金、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均发生了股权变更,成为外资系基金公司,迄今国内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已经扩展至9家。此外,多家外商独资公募的新发基金产品也陆续落地,类型涵盖主动权益基金、普通债券基金以及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多种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贝莱德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多家外资公募还纷纷扩充了中国公募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彰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看好。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